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臺灣紀錄片研究
Taiwan Documentary Studies 
開課學期
111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臺灣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謝欣芩 
課號
TwLit7153 
課程識別碼
145 M147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國青324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將介紹紀錄片的理論、研究方法、類型與相關議題,透過紀錄片的觀賞與分析和學術論文的研讀,學習紀錄片的研究方法,理解台灣新紀錄片自一九八O年代至今的發展脈絡,並深入討論台灣紀錄片的重要主題,如歷史、文學、性別與族群等主題,及不同類型的代表作品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學生能認識紀錄片的理論、類型與研究方法。
二、透過台灣紀錄片的發展、流派、形式、美學與功能的介紹,學生能理解台灣紀錄片的重要議題與影像美學。
三、培養學生影像分析與評論的能力,進行紀錄片研究議題的深度思索,並養成思考批判與獨立研究的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一、學生應於課前完成當週指定閱讀與紀錄片觀賞,並撰寫指定作業。
二、每週將安排同學進行導讀報告(30-40分鐘,報告次數依修課人數而定)。若有報告相關問題,可提前和老師約時間見面討論。
三、課堂分為教師講授、學生報告與課堂討論等三大部分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請事先email跟老師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Bill Nichols著,井迎兆譯,《紀錄片導論》。台北:五南,2020。
王慰慈編,《台灣當代影像:從紀實到實驗1930-2003》。台北:同喜,2006。
李道明,《紀錄片:歷史、美學、製作、倫理》(修訂三版)。台北:三民,2020。(亦可使用修訂二版)
林木材,《景框之外:台灣紀錄片群像》。台北:遠流,2012。
邱貴芬,《「看見台灣」:台灣新紀錄片研究》。台北:台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6。
張昌彥、李道明編,《紀錄台灣: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》。台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2000。
郭力昕,《真實的叩問: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》。台北:麥田,2014。
陳瑞樺、吳永毅、黃崇憲、林麗雲編,《影像紀錄的政治——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》。新北:遠景,2020。
蔡崇隆編,《愛恨情愁紀錄片》(二版)。台北:同喜,2014。
Lin, Sylvia Li-Chun & Tze-lan D. Sang eds. 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: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. New York: Routledge, 2012.
Nichols, Bill. Representing Reality.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: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, 1991.
Renov, Michael ed. Theorizing Documentary. London &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3.
Renov, Michael. The Subject of Documentary. Minneapolis: University of Minnesota, 2004.
Rosenstone, Robert A. Visions of the Past: 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. Cambridge, Mass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5.
Ruby, Jay. Picturing Culture: Explorations of Film and Anthropology. Chicago & London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2000.
Trinh, T. Ming-ha. Framer Framed. New York & London: Routledge, 1992.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與課程參與 
20% 
 
2. 
課堂導讀 
20% 
 
3. 
閱讀提問與摘要 
10% 
 
4. 
期末論文前行作業 
20% 
 
5. 
期末論文 
30% 
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8  課程介紹&報告分配 
第2週
9/15  紀錄片的定義

Bill Nichols著、井迎兆譯,第一章〈我們該如何定義紀錄片〉,《紀錄片導論》,頁1-37。
李道明,第二章〈什麼是紀錄片〉,《紀錄片:歷史、美學、製作、倫理》,頁146-181。 
第3週
9/22  紀錄片的六種模式

Bill Nichols著、井迎兆譯,第六章〈我們如何分辨紀錄片的類型與模式?什麼是詩意模式、解說模式和反思模式?〉,第七章〈我們如何描述觀察模式、參與模式和展演模式的紀錄片?〉,《紀錄片導論》,頁143-215。 
第4週
9/29  台灣新紀錄片的發展與類型

邱貴芬,〈第一章:導論〉,《「看見台灣」:台灣新紀錄片研究》。1-54。
綠色小組運動紀錄片https://greenteam.tnnua.edu.tw/ 
第5週
10/6  綠色小組 &全景學派

陳瑞樺,〈重返歷史現場——綠色小組與地方社會的歷史連結和當代對話〉,《影像紀錄的政治——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》,頁248-294。
林木材,〈如果紀錄還有顏色——重探綠色小組〉,《影像紀錄的政治——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》,頁121-129。
吳乙峰《生命》
李泳泉,〈全景學派的誕生:台灣紀錄片的趨勢觀察(1990-2000)〉。《台灣當代影像:從紀實到實驗1930-2003》。王慰慈主編。台北市:同喜文化。59-66。
*期末論文撰寫說明 
第6週
10/13  歷史紀錄片 I

簡偉斯、郭珍弟《跳舞時代》
邱貴芬,〈第二章:台灣歷史紀錄片的敘述與記憶〉,《「看見台灣」:台灣新紀錄片研究》。56-102。 
第7週
10/20  歷史紀錄片 II

郭亮吟《綠的海平線》
郭力昕,〈帝國、身體,與(去)殖民〉,《真實的叩問》。37-57。
郭力昕,〈歷史紀錄片裡的政治性〉,《真實的叩問》。157-164。
張家佳,〈大眾史家的歷史書寫:以《綠的海平線》與《拓南少年史》為例〉,《樹德科技大學學報》 19.2 (2017):51 – 71。
*前行作業一:繳交期末論文研究問題與材料 
第8週
10/27  期中考週,個別論文討論,女性影展 
第9週
11/3  文學紀錄片 I

朱賢哲《削瘦的靈魂》,目宿媒體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
邱貴芬,〈文學影像與歷史——從作家紀錄片談新世紀史學方法研究空間的開展〉,《中外文學》31.6(2002):186-209。 
第10週
11/10  文學紀錄片II

黃亞歷《日曜日式散步者》
Andy Birtwistle & Kuei-fen Chiu. “Le Moulin: Audiovisual Non-synchroniz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 Historical Documentary.” In Paul Picowicz and Yingjin Zhang eds., Locating Taiwan Cinema in the Twenty-First Century. Cambria University Press, 2020. 153-172
李育霖,〈朝向少數的文學史編纂:論《日曜日式散步者》紀錄片的音像配置〉,《中外文學》50.4(2021):43-73。 
第11週
11/17  性別與族群政治I & 紀錄片倫理

黃惠偵《日常對話》
Fan-Ting Cheng. “Visioning a Queer Documentary: Huang Hui-chen’s Small Talk.” Continuum: Journal of Media & Cultural Studies, 34.4(2020): 530-542.
*前行作業二:繳交期末論文大綱與參考資料 
第12週
11/24  性別與族群政治 II

阮金紅《失婚記》
王君琦,〈再思自我再現做為培力的方法:以花蓮新移民女性紀錄影像工作坊為例〉,《女學學誌》42(2018):1-37。
謝欣芩,〈「面向台灣」的影像生產:阮金紅新移民紀錄片的母國觀點與雙向對話錄〉,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》14.2(2020):25-50。 
第13週
12/1  課堂演講
講者:林木材(TIDF策展人) 
第14週
12/8  期末論文模擬研討會 I 
第15週
12/15  期末論文模擬研討會 II 
第16週
12/22  期末考週,繳交期末論文